进入暑期,孩子们出行频率骤增,但交通安全风险也随之攀升。公安部曾经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:在涉及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中,每年7、8两个月的事故占比超过1/5,在暑期如何保障学生安全出行?一直是家长、学校、交警部门关注的重点。7月23日,记者走访郑州市交警部门,探寻暑期出行风险破解之道——从“盲骑”防控到头盔保命,从规避“鬼探头”到反超员载人,郑州交警呼吁,孩子安全出行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。
“放养”莫“失控”,监护责任重大
对于暑期为何会出现中小学生交通事故高发的情况?郑州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认为,孩子“放羊”后的失控行为+家长监护缺位是其中两大主因。
在上学期间,孩子们都是被“圈”住的,家长、老师、交警、巡防、校车等一般都是“固定岗+护送”模式,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相对较低,但是放假后,很多孩子因为家长工作等原因处于“放养”状态,他们喜欢结伴嬉闹、横穿马路,在车道玩滑板、追逐打闹,有的甚至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、小区内你追我赶、横冲直撞……这些看似孩子们释放被压抑的自由,其实却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。
家长应妥善保管机动车、电动自行车钥匙,从源头杜绝未成年人偷骑、擅自驾驶的可能,避免意外发生。
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出行去向和同伴交往,严禁其参与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、街头飙车、追逐竞驶等危险活动。
让“放养”的孩子在安全围栏中自由奔跑,才是真正的成长守护。
如何让孩子们知危险会避险?郑州交警为大家送上“暑期安全出行宝典”,一定要收藏!
教会孩子这4项基本技能
每到暑假,景区、商场、车站到处都是家长带娃游玩的身影,但热闹背后也暗藏风险。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,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这4项基本技能。
记住“家在哪儿”:带孩子熟悉小区、街道环境,引导孩子观察家门口标志性建筑,牢记居住的街道名称、楼栋号和门牌号,让孩子对“家”有清晰的空间概念。
背熟“亲人信息”:通过游戏或日常对话,帮助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姓名、手机号码和工作单位。
掌握“救命号码”:用故事或儿歌的方式,让孩子记住 110(报警)、119(火警)、120(急救)的用途。告诉孩子遇到危险、迷路或突发情况,随时拨打这些电话求助。
认准“守护身影”:让孩子认识警察、军人、保安等穿制服人员的形象,叮嘱孩子一旦走失,立即向这些值得信赖的“制服叔叔阿姨”求助,并在安全区域耐心等待家人。
儿童过街安全指南
走对通道,守好信号:过马路要走斑马线、天桥或地下通道,有信号灯时严格遵守 “红灯停、绿灯行”,绿灯剩余时间短不抢行;
观察路况,确认安全:绿灯亮后先左看、再右看、再左看,确认无车再走;走到马路中间时,继续向右看,确保无来车再通过;
规范行为,拒绝危险:过街时不打闹、不横冲直撞、不中途停留或突然折返,绿灯闪烁时已在路中的快速通过,未起步的等待下一个绿灯。
骑车年龄有红线,别冒险上路
暑期的阳光洒满大街小巷,孩子们骑着单车穿梭玩耍的身影随处可见,但这份自由背后,潜藏着不容忽视的交通风险。
年龄限制不可违:未满12周岁禁止骑自行车上路,未满16周岁严禁骑电动自行车。家长务必履行监护责任,切勿给低龄孩子解锁共享单车。
安全骑行有准则:年满12周岁骑自行车,或年满16周岁骑电动自行车,都要杜绝危险行为,如脱把骑车、逆行、追逐打闹,更不要与同伴互相攀扶;骑行时务必严格遵守交通信号灯,不闯红灯、不抢行。
车道使用要规范:自行车、电动自行车应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,若道路未划分非机动车道,需在道路最右侧通行,坚决不能驶入机动车道,避免与机动车混行引发事故。
远离盲区保安全:汽车周围存在大量驾驶人看不见的盲区,骑行时靠近机动车务必提高警惕,确保自己处于司机视野范围内。骑行过程中尽量保持直线,不要随意变道、蛇形穿插,防止因进入盲区而发生碰撞。
这些地方别让孩子逗留玩耍
暑假里孩子在小区、公园附近活动增多,若在小区出入口、停车场、路侧停车区等地蹲玩或追跑,极易发生事故,家长应严禁孩子在危险区域玩耍。
划定“危险禁区”,从源头杜绝:
明确告知孩子小区出入口、停车场、路边停车区是“绝对禁止玩耍的区域”,强化认知,让孩子主动远离。
握手腕 + 走内侧=安全法则:
握紧孩子手腕(而非手掌),尤其低龄儿童,确保突发状况下不脱手;
视线监控:行走时让孩子始终在身体前方1~ 2米范围内,自己走在靠车流一侧,用身体形成安全屏障,避免孩子突然冲入道路。
模拟危险场景教学:用玩具车在家演示“车辆突然倒车时该怎么躲”,教会孩子看到车辆启动灯(如倒车灯、转向灯)立即站到安全区域(如路牙、建筑物旁);
培养观察习惯:带孩子路过停车场时,提醒“先看有没有车辆要开出来”,引导孩子主动留意车辆动态,比如“车身晃动可能是要启动”。
正确佩戴安全头盔、系安全带
研究表明,交通事故中,头部是很容易受伤的部位。电动自行车后座无安全带等防护装置,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,碰撞或侧翻时,乘员身体直接接触地面或硬物,头部、躯干受伤风险大。而正确佩戴安全头盔可将交通事故的死亡风险降低60%~70%。摩托车、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事故中,约80%为颅脑损伤致死。骑乘摩托车、电动自行车应佩戴合格的安全头盔,并规范系好安全卡扣。在乘小客车时,也应系好安全带,安全带的肩带要跨过胸腔,腰带要紧贴髋骨。
远离改装车
飙车翘头、旋转漂移……每到夏夜,一些鬼火少年为了几秒钟耍酷,开始肆意改装电动车、摩托车,殊不知他们“轰” 出的不是威风,是安全隐患!
操控失稳,事故风险倍增。非法改装可能改变摩托车的重心、平衡等参数,使得骑行时操控难度加大,容易导致车辆失控,紧急情况下难以有效制动,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。
线路改动,短路自燃。为提升性能,多数改装会违规改造电路系统:使用劣质线材、加装大功率电器、拆除保险装置等。这些改动会使电线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,轻则导致车辆短路熄火,重则因线路过热引发自燃。
改装电池,导致爆炸。盲目增加电池容量或使用非标电池组,会打破原厂设计的能量平衡。过充、过放、碰撞都可能让改装电池变成"移动炸弹"——锂离子电池一旦热失控,爆炸威力堪比小型燃气罐。
不坐超员车
电动自行车设计载重有限,超员会大幅增加车辆重量,导致刹车距离延长甚至刹车失灵,紧急情况下易失控。电动自行车大多重心较高、平衡性差,超员后在转弯、避让障碍物或路面不平时,极易侧翻。在电动自行车上违规加装电池、音响或照明设备,可能导致线路“超负荷”,改变车辆结构、制动系统等关键部件,不仅增加驾驶风险,还可能引发火灾。
电动自行车可搭载1名12周岁以下儿童;电动轻便摩托车禁止载人;电动摩托车除驾驶人外可搭载1人,但不能搭载12岁以下儿童。搭载6周岁以下儿童时,需加装合格的儿童安全座椅。要保持车辆性能良好,定期检查刹车、轮胎、灯光等车况。不私自加装遮阳伞、改装电机或电池,以免破坏车辆平衡和安全性能。夜间骑行应穿鲜艳或带反光标识的衣物,确保尾灯、反光装置正常,提高可见性。
平安过暑假,安全不放假!
暑假期间,郑州交警将深入社区、影城等场所,为孩子们带来生动的“交通安全课”,全力提升幼儿及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,为孩子们平安成长保驾护航。交警部门呼吁:孩子出行安全,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。
郑州日报记者 张玉东
启泰网配资-线上股票配资网-配资低息炒股配资门户-专业实盘策略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